

粤市监标准函〔2025〕1015号
周世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保障生产者和消费者权益提案》(第20250375号)收悉。我局十分赞同您提出的关于推进现代农业生产、质量、品牌标准化及政策保障等意见。经综合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不断完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
(一)建立健全我省现代农业生产标准体系。我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标准化建设,将其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抓手。
省市场监管局积极发挥标准化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业资源优势,为完善我省特色农业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批准成立广东省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9)、广东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37)、广东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48)、广东省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109),批准筹建广东省智能农业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省市场监管局、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体系规划(2025—2035年)》(下称《海洋牧场规划》),助力建设“粤海粮仓”。近年来,积极推进标准制修订工作,批准发布DB44/T 2516—2024《猪牛鸡生理、生产与环境数据采集技术规范》等省级地方标准。批准立项《农业植保无人机安全作业操作规范》《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物联网传感设备技术规范》等多项省级地方标准。推动华南农业大学与老挝共同研究制定《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等10项农业标准,联合港澳方发布《质量安全要求 蔬菜制品》《质量安全要求 水产制品》等多项农产品相关“湾区标准”,推动农业标准走出去。
省农业农村厅连续3年向农业农村部推荐广东省种植业行业标准,累计推荐78个,获准立项《荔枝等级规格》(修订)、《农业化肥减量技术通则》(制定)2项。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加速发展,蔬菜、水果、茶叶等面积达到近五年来新高。茶叶生产面积连续5年扩面提质,带动产量快速提升。累计认定广东生态茶园200个,广东区域品牌生态茶园创建县(镇)3个。开展畜禽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的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肉鸡等传统畜禽为主,兼顾特种畜禽。组织开展省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广东省现代化美丽牧场创建活动,“十三五”以来,累计创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2家、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970家、广东省现代化美丽牧场116家。优化畜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推进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设施畜牧业建设,2024年全省畜禽规模养殖比例83.5%,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生猪规模养殖比例83.4%,肉鸡规模养殖比例83.8%。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成效明显,全省畜牧业加快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二)以标准提升食品安全监测和评估。
省市场监管局批准发布DB44/T 2624—2025《食品快速检测操作规范》等省级地方标准,立项《食品快检考核盲样制备通用技术规范》《食品快速检测机构检测能力评价规范》等省级地方标准,不断健全我省食品安全检测和评估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原辅料质量控制要求与供应商审核制度。督促食品生产企业加强原料管控,制定完善的原料采购管理制度,保证原辅料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督促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和供应商,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加大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与抽检力度,督促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GB2760规定的范围和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加强食品添加剂专业知识培训,提升监管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积极性,强化企业培训,强化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督促企业知晓、熟悉食品添加剂有关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增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督促企业依法生产经营,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加大食品添加剂科普知识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知识,开展案例警示教育,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做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依职责指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落实对进入市场后(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商场、超市、便利店等固定场所)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省农业农村厅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整合升级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检测、市场销售监管系统全对接,推进农产品追溯信息贯通“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有效推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管。应用无人机技术巡查,依托“粤农巡查”移动小程序,推动实现生产主体和监管工作移动化、智慧化管理。目前已有1405家饭堂、1877家商超门店、5278个农批(贸)市场档口及8476个其他农产品经营主体开展全程追溯应用示范,使用经营环节承诺达标合格证2025.031万张,生成全程质量安全追溯链180.77万条。大力实施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追溯管理,以电子承诺达标合格证为载体,创新性推出合格证与追溯应用二码合一。加强部门协作,推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目前,全省已有10.59万个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使用可追溯电子承诺达标合格证6034.61万张,分别占全部合格证应用的87.66%和99.52%,生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链504.02万条,有效提升省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水平。
(三)强化农业污染防治标准化工作,推进绿色农业发展。
省市场监管局批准发布DB44/613—2024《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2462—2024《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等2项省级强制性地方标准,批准发布DB44/T 2614.1—2025《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测算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种植业面源污染监测》等多项省地方标准,以标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广东省2025年渔业绿色生态发展项目申报指南》等文件,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我省渔业生态、生产协同发展,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印发《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综合处理技术推荐模式(第一版)》《广东省池塘养殖尾水治理专项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广东省海水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工作的通知》《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综合处理技术模式及典型案例(2025版)》等,指导各地推进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结合我省实际,每年制定广东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实施方案,以扩规模、提质量、上水平、强标准、增效果为重点,拓展水产养殖空间、保障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二、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省科技厅大力推动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关键技术攻关。2018年来,组织实施现代种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重点专项,聚焦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截至2024年底,实施项目总数达222项,财政投入超11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约13亿元,重点突破了一批生物育种、生态循环种养、智能农机装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关键技术,项目研发团队牵头或参与制定了一批农业领域的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团体标准,支撑构建起覆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机制,为提升我省农业标准化水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大力推进国家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行动,增强农业、工信、科技、发改、财政等部门协同,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推荐农机装备链主企业,着眼全产业链协同推进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积极培育农机装备优质龙头企业,深圳大疆入选国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广州极飞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省级单项冠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创建农机装备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重点围绕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基础零部件等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研究。引导农机装备骨干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三、大力打造现代农产品品牌
(一)推动绿色产品认证。省市场监管局会同相关行业部门大力推动绿色产品认证制度落实,组织开展质量认证下乡活动,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政策宣贯与技术培训,推广实施绿色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累计培训企业近3000家,培训质量管理人员5000余人次。加强绿色有机产品有关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检测认证机构拓展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相关资质,全省共23家认证主机构及30余家认证分支机构具备绿色、有机产品认证资质,涵盖当前绿色产品认证目录内所有项目。会同省财政、工信、住建等部门,联合推动绿色产品采信采用,引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更好地服务绿色发展。全省共有绿色产品认证证书2906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894张。
截至目前,全省经农业农村部认证登记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总量达1523个,其中绿色食品862个、有机产品8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16个。
(二)推进农产品品质品牌标准化。省市场监管局不断完善我省地理标志产品标准。批准立项《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与管理规范》《地理标志驿站建设与管理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规范》《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评价规范》等4项省级地方标准,为推动建设优质地理标志产品基地、提升地理标志品牌价值提供技术支撑;发布134项地理标志产品市级地方标准,助力各地地理标志产业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发挥各地优势禀赋,创新探索乐昌黄金奈李、化州化橘红、德庆贡柑、四会兰花等“12221”市场营销新模式、新方法。聚力各方资源拓宽市场渠道,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主产区发挥积极能动性,早计划、早安排、早行动,持续抓好广东菠萝、荔枝、龙眼、花卉、水产、丝苗米、茶叶、南药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组织产区供应商走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做好采购商服务,邀请全国采购商走进产区进行精准产销对接。全力推动“粤字号”农业品牌建设。持续完善农业品牌体系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实施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主导—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品牌实践点为主体—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产品为支柱”品牌建设路径,构建起生产和市场融合发展、互相促进,产品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农业品牌体系,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全省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04个,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123个、创新培优实践点290个、产品品牌2080个,增城荔枝、清远(麻)鸡、顺德鳗鱼、珠海白蕉海鲈、潮州凤凰单丛茶、英德红茶、化州橘红等7个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聚力办好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同期还举办了强农论坛、农业品牌成果发布与推介活动、2024全国脱贫地区“土特产”走进大湾区推介周暨全国农产品采购商联盟成立、农业品牌成果发布与推介等重要活动及多场“土特产”产销对接。
四、强化宣传培训和科技服务,夯实现代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
省科技厅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选派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三农。2024年,通过“镇村发榜+地市组织选派+省级认定支持”新型组织管理方式,选派了新一轮2960名农村科技特派员,组成了984个服务团队,实现了粤东西北地区、肇庆、江门、惠州等15个地市辖内乡镇全覆盖。经统计,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在种植、养殖、加工、化学品及品牌等领域开展标准化科技服务、承担相关派驻任务60余项,为地方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省农业农村厅积极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安监管相关人员培训,2024年举办了6期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及重点品种药物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人数超1900人次;举办了11期承诺达标合格证追溯应用及农安信用培训班,培训人次超5000人次。以养殖技术为主线,充分发挥数字手段的优势,在塘头开展直播,累计培训人数超200万人次。依托“粤农技”小程序直播间及“广东农技大讲堂”、农技网院等线上平台,结合线下培训+现场观摩,每年培训线上+线下培训不少于10万人次,培训内容包含健康养殖、病害防治等内容。开展全省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系列培训,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品牌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支持在连山举办三期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电商人才公益大培训。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省各行政主管部门将结合工作职能,持续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引领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省市场监管局将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业优势,支持我省单位参与现代农业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研制;宣传推广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推广实施绿色、有机产品认证,不断健全我省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并推动采信采用,支持绿色发展。
省科技厅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鼓励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化、农业品牌建设标准化等方面的研发活动。优化“需求导向+精准对接”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帮扶服务机制,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标准化技术帮扶,通过技术示范、专题培训指导、现场咨询服务等形式,支撑服务地方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综合运用产业园区、首台(套)、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基金、技术改造等政策,协同推进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应用,促进现代农业新技术、新设施、新设备等作业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切实推进现代农业生产标准化,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制定完善制种植、养殖、加工、以及现代农机设备辅助精准播种、施肥、灌溉自动化、智能化新技术作业等标准,积极配合做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如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防腐剂、保鲜剂等)制定和风险评估相关工作。加强宣贯培训,鼓励和支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主体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产品认证,加强证后监管,推动品牌产品优质优价。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依托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深入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促进全过程追溯管控,推动开证、用证、查证落实落细。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