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长江纵贯东西,运河纵贯南北,黄海岸线长达947公里,东海岸线长7公里。滨江达海,河网纵横,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江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也在江苏境内留下了多处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海丝”文化遗产。
不临海,南京也是“海丝”城市
从地理位置上看,南京地处江苏省西部,距离今天的海岸线还有两百多公里,但在历史上,海潮可以一直到达南京所在的长江段,来自世界各国的船舶沿着“海丝之路”,溯江而上也可以到达南京。历史上,南京曾经是六朝和明朝的首都,外国使臣往来不绝。因此,在南京,历代保存下来和通过考古发现的“海丝”遗产类型众多,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南京的“海丝”遗产,主要包括龙江宝船厂遗址、郑和墓、浡泥国王墓、洪保墓、明故宫、石头城等。
龙江宝船厂遗址位于长江之滨,是国内目前保存面积最大的古代船厂遗址,也是现存惟一的明代皇家造船厂遗址。史载,龙江宝船厂始建于永乐三年(1405),正是郑和开始远航西洋的那一年。从此,龙江宝船厂与郑和下西洋紧密联系在一起,为郑和船队打造了大量航行在“海丝”上的大型宝船。2003年7月至2004年8月,考古工作者对龙江宝船厂遗址的“六作塘”进行发掘,发现与造船相关的文物1000多件。目前,龙江宝船厂遗址已建成宝船厂遗址公园,展示保存至今的三座600年前的古船坞(作塘)。
郑和墓位于南京南郊牛首山南麓, 浡泥国王墓位于南京市安德门外乌龟山南麓,洪保墓位于祖堂山南麓,安葬的都是和明代“海丝”密切相关的人物。
郑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明代下西洋航海活动主要负责人。宣德八年(1433)第七次下西洋途中,郑和卒于古里国,后归葬牛首山;古浡泥国位于今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明永乐六年(1408),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率150多人来中国访问,不幸在南京病逝,留下“体魄托葬中华”的遗愿。明成祖朱棣以王礼将其安葬于乌龟山。浡泥国王墓曾湮没了数百年时间,到1958年4月才重新被发现。目前,以浡泥国王墓为主体,已建成浡泥国王纪念园;洪保墓发现于2010年6月,洪保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领导成员,墓中出土的“寿藏铭”史料价值极高,其中提到郑和船队所乘的是“五千料巨舶”,有专家推测,这说明郑和宝船的排水量可能达到2500吨。
南京的明故宫遗址、石头城遗址、大报恩寺遗址、静海寺、天妃宫、净觉寺等文化遗产均与“海丝”有密切联系。在清凉山的石头城遗址,考古学家力图确认水上码头“石头津”的历史坐标。早在六朝,石头津就是南京地区远洋航行的起点,也是海内外船只的重要停靠地。
元代漕运起点,下西洋始发港都在太仓
苏州所属的常熟、张家港坐落在长江之滨,太仓又拥有“江尾海头”的优越地理位置。六朝以来,苏州地区出现了多处和“海丝”相关的遗址,在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中陆续被发现。
位于张家港市杨舍镇庆安村与塘桥镇滩里村的黄泗浦遗址发现于2008年。黄泗浦本来是一条人工开凿的太湖向北入海的水道,到唐代发展为重要的海港——黄泗浦港。很多从苏州运往各国的丝绸,正是从黄泗浦装载上船,运送出洋的。2008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黄泗浦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确定了唐代古河道、宋代古河道,发现了数量庞大的唐宋时期外销瓷器。窑口种类繁多,反映了唐宋时期黄泗浦港对外贸易的繁忙景象。在黄泗浦发现的尊胜禅院遗址,正是唐天宝十二年(753)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出发前逗留生活半个月的地方,从而印证黄泗浦是鉴真第六次东渡的始发港口。
元代,太仓成为海上漕运的起点,“粮艘商舶,高墙大桅,集如林木”,连通高丽、琉球、日本等国,有“六国码头”之称。位于太仓市老城区、发现于2016年的樊村泾遗址是重要的元代海运遗址。在樊村泾遗址,考古专家发现了150多吨的元代龙泉窑瓷器,其中很多非常完整,未被使用过,应该是通过海路外运的外销瓷。专家推测,樊村泾是一处为“海丝”贸易服务的瓷器仓储遗址。
作为元代海上漕运的起点,太仓还保留着一处大型“海运仓”遗址,这里是元代和明代全国规模最大的国家粮仓,江南各地的漕粮在此集中,从刘家港出发,运送到北方的北京、天津等地,甚至还曾沿着“海丝”东海航线运送到朝鲜半岛。
明代,太仓依然在“海丝”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刘家港成为郑和下西洋的始发港和起锚地。“永乐承平之岁……九夷百番,进贡方物,道途相属。方舟大舶,次第来泊”,刘家港是明代前期国际知名的贸易大港,商贾云集,财富甲于天下。如今,浏河古镇的明代建筑天妃宫是见证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遗迹,郑和在浏河天妃宫的《通番事迹记碑》成为研究明代“海丝”历史的重要文物。
来自江苏的稻米,怎样传到日本
黄海之滨,潮涌江海,南通古称“静海”,从这个名称中就可看出这座城市拥有的海洋气质。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今天海安境内的青墩先民们就从事稻作农业生产。有学者推测,青墩遗址的稻作文化越过大海,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持此观点的是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他认为,江苏境内青墩、龙虬庄的稻作文化向北传播到山东境内,再从山东半岛越过渤海传到辽东半岛,继而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九州地区。也就是说,在海上丝绸之路出现之前,江苏的稻米就已经漂洋过海,对日本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位于如东县的掘港国清寺遗址,是南通地区另一处“海丝”遗址。唐开成三年(838),日本请益僧圆仁随十八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法,遭遇风暴,被百姓救起,后在如东掘港国清寺休整半个月后再前往扬州,这段历险被圆仁记载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
2017年起,考古工作者对掘港国清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取得重要考古成果,发现了唐宋时期国清寺大殿建筑基址、水井、环沟等,还发现了瓦当、滴水、柱础等建筑构件,出土了文物标本近千件。专家认为,如东国清寺遗址和张家港黄泗浦鉴真东渡点遗址、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等共同构成了江苏“海丝”东海航线遗产群。
此外,如皋的定慧寺、狼山广教寺、狼山鉴真东渡遇险处,也是南通地区和“海丝”有着密切联系的史迹。
江河交汇处,“海丝”航线繁忙
镇江地处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之处,地理位置优越,江运、河运、海运发达,历来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位于镇江城区通江运河上的京口闸,是古代重要的水利设施。2011年,镇江的考古工作者对京口闸进行考古发掘,揭示了从唐代到明清的京口闸东闸体以及附属设施,还发现了码头、石岸、碑亭、道路、河道等遗迹,出土了一批唐代至五代时期的遗物。
京口闸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瓷器,以元代青花釉瓷大香炉和孔雀蓝釉香炉最为珍贵。在发现的明清钱币中,出现了两件从越南传入的方孔钱币,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提供了实物资料。
镇江对面的扬州是鉴真大师的故乡,大明寺是鉴真担任住持的寺庙。拥有千年历史的大明寺是扬州重要的“海丝”遗址,寺内建有梁思成先生参照奈良唐招提寺设计的鉴真纪念堂,扬州的“海丝”遗址还包括普哈丁墓园、仙鹤寺、文峰塔等处。
延续千年的扬州城遗址更是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繁华。地处长江、运河交汇处的扬州连通大海,在唐代成为全国四座最著名的沿海港口之一(其他三座是交州、广州、明州)。从扬州延伸出去的海上通道,通往日本、朝鲜半岛乃至印度洋、波斯湾沿线的国家。杜甫有诗云“商胡离别下扬州”,是当时各国客商云集扬州、从事海洋贸易的生动写照。
朝鲜半岛移民的特殊墓葬
在苏北地区,也分布着多处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遗址及遗迹,位于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的清代郑文英墓,墓主是一位来自于琉球国的通事(翻译人员)。乾隆五十八年(1793),郑文英跟随琉球使团来华朝贡,在福州登岸后,一路北上前往京城。十一月十四日,郑文英染病在淮安病逝,埋葬于当地。
在连云港市海州区、连云区、灌云县等地,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数百座唐代封土石室墓。有学者根据连云港封土石室墓的形制结构和年代分析,这些墓葬应该与唐代时从朝鲜半岛渡海而来的百济、高丽移民有关。
2015年,考古工作者在邳州市新河镇陈滩村煎药庙,发掘了一处没有被盗掘的西晋墓地——煎药庙西晋墓地。此墓地距离大海距离很远,但出土文物中却依然有“海丝”印记。墓中随葬的鹦鹉螺杯、铜扣耳环、玻璃碗等明显来自海外的文物,反映了西晋时期对外交流的信息,为研究徐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提供了重要证据。
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