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青年报
在共青团开展的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不少人认为,年轻人到乡村就是为了“镀金”,真的是这样吗?在《中国青年报》团十九大特别节目《青年茶座》的录制现场,青年大学生与团十九大代表围坐在一起,聊聊返乡那些事,探讨怎样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
“这是我们绣娘自己绣的苗绣包,这个是十八洞村Logo,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学生设计,有着深刻的意蕴。”录制现场,团十九大代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返乡创业青年施康身穿苗族服饰,手拿苗绣包说,“这是代表阿哥阿妹牵手,它的形状像一个汉字,‘18’代表十八洞村,结合在一起,意蕴着携手同心共创未来。上面是绿色,下面是蓝色,代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施康是从十八洞村考出去的大学生,在外闯荡多年后,他在父亲的鼓励下回到了十八洞村创业,“我希望让十八洞村的好东西、好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到全国各地,走向世界”。
然而,满怀理想的施康返乡创业道路并不那么顺利。当时村民很不理解,为什么大学生要回到农村?他们也不知道短视频和直播。面对重重压力,施康和十八洞村几个年轻人成立了直播团,开始在网上销售十八洞村特色腊肉。
“第一次网上销售的腊肉,都是原汁原味的本地腊肉,可是黑乎乎的,卖相不好看,网民觉得上当了,要求退货。”施康这次“翻车”赔了一大笔钱,之后带着团队不断积累经验,让产品慢慢走向标准化、正规化。
和施康一样,团十九大代表、安徽省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旭东也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乡土有着独特的眷恋。
徐旭东认为,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发展,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所学所思真正应用到实际,就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大学毕业后,徐旭东选择回到农村做一名“新农人”,继续从事小麦、玉米实验示范工作,研发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来提高产量。
团十九大代表、山东省曹县万亩荷塘水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县魏湾镇团委副书记张哲瑜是受政策吸引的返乡创业者。“毕业时,当地团委和人事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青年返乡创业政策,我觉得农村这片土地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张哲瑜回到农村,发现当地农民有种植莲藕和水稻的传统,但规模小,很散乱。他找到了当地种植能手,和村里5位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创办了专业合作社,种植水稻、莲藕等。如今,通过规模化经营、统一收购加工销售,张哲瑜的合作社带动了200多户村民就业,亩均效益突破3000元。
中国戏曲学院学生、中青校媒记者李干慧对如何进一步推动年轻人参与乡村治理话题感兴趣。
施康介绍了他在十八洞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经历:“我发起成立了十八洞村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把一批有共同志向的青年汇聚起来,在村两委开展人居环境治理、消费能力建设等工作中,调研乡村的实际需求,针对需求开展工作。”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只有年轻人参与乡村才更有活力。乡村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年轻人?徐旭东建议,首先在村组织人员配置方面,要给予返乡创业人员,包括大学生、青年才俊更多参与到乡村治理的机会;其次,加大对本村青年榜样的宣传和鼓励,这样感染更多年轻人参与乡村发展、乡村治理。
张哲瑜认为,加强返乡青年交流学习很重要。他组织成立的“魏湾镇青年创业联盟”会不定期组织茶话会,交流返乡创业政策、金融贷款政策、农业政策等,尤其是和本地在外创业的会员一起分享创业经验,共同发展进步。目前,已有4位在外创业成功的联盟会员回到家乡创办企业。
听了3位代表的分享,李干慧表示,只要乡村能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又有相应的培训和政策扶持,让年轻人有事可做,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满满的收获感和荣誉感,就会有更多青年愿意回到乡村,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围围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