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4-07-10 16:11:00 来源: 经济日报
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开启新篇章,绿色生产力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
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仅有7.5万辆,市场占有率仅为0.3%。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49.5万辆,连续9年居全球首位。新能源车型不断丰富,中国品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比亚迪汽车2023年全年销售302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自主品牌在技术提升、产业链建设、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加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低碳转型,能源先行,能源绿色化转型步伐坚定。如今,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至55.3%,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长至17.7%,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2.9%,超过火电装机,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稳居世界第一位,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态势。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工业、交通、建筑和人民生活用能方式发生深刻转变,经济发展“含绿量”显著提升。
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6.8%,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
在云南省大理祥云零碳园区的红狮水泥厂,总面积7.5万平方米的光伏板年发电量达2400余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7200吨。通过广泛应用绿色电力,传统水泥工厂转型升级为集智能化生产和低碳排放于一体的企业。
我国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目前,国家层面累计培育绿色工厂5095家、绿色工业园区37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05家、绿色产品近3.5万个,各行业、各地区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共识成为谋划发展的深层动力。大江南北,一幅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正徐徐铺展。
绿色底色愈加亮丽
“看看今天外面的天空,瓦蓝瓦蓝的,PM_2.5是个位数,说老实话,我站在这个地方心情也放松了不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部长通道”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公众最关注的空气环境质量问题。
当日,北京细颗粒物(PM_2.5)指数为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表示,北京将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各区、各街道(乡镇)辖区空气质量改善。工程性减排措施加快实施,组织开展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聚焦工业、交通、生活三大领域进行综合治理。
在各地不懈努力下,雾霾少了,蓝天多了,空气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_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低到2023年的30微克/立方米,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饱含着人们对诗意栖居的追求。
黄河从高山云巅发源,一路冲关夺隘,在山东东营汇入茫茫大海。以前,山东省9个沿黄城市火电、钢铁、焦化、石化等企业数量多、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改善压力大。
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在山东落地见效。山东黄河入海口水生态调查显示,黄河入海口生物多样性有显著改善,消失近30年的黄河刀鱼被重新发现。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侯翠荣介绍,山东省生态环境系统认真落实黄河保护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区。
一泓清水,来之不易。在全国各地不懈努力下,2023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在Ⅱ类,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比如,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美丽新宁夏、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强富美高新江苏等。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动员令、集结号。
殷殷期许,重若千钧。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创造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成功实践。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说:“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大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
市场机制持续完善
2023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
数据显示,本轮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控排企业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累计成交量2.12亿吨,成交额144.44亿元,分别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19%和89%,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碳价整体呈平稳上涨态势,基本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发电行业的碳减排成本。”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经过2年多发展,压实了企业减排责任,树立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通过碳市场进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化导向作用更加明显,对撬动全社会绿色低碳投资发挥了关键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
今年3月,《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明确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逐步扩大适合我国碳市场发展的交易主体范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于今年年初启动,运行总体平稳。
一系列成果表明,我国完整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为气候投融资提供有效的方向指引。随着绿色税收体系的逐步健全、绿色金融试点的开展,以及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改革,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对市场的引导性、激励性、调节性作用持续增强。
绿色低碳成为新时尚。截至今年5月30日,我国已有23家品牌企业、42家制造业企业加入“时尚气候创新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在当前全产业链低碳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纺织行业着力通过创新行动,推动自身减排承诺与转型发展,成为“双碳”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社会责任办公室主任阎岩透露,通过对加入的制造业企业和品牌企业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发现,83%的企业已经设定了气候目标,且超过50%的企业以“双碳”目标为最重要形式。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广泛追求。一些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园区、近零碳社区开始发挥示范效应。青岛市市南区充分利用工业余热、潮汐能、太阳能等能源,将既有社区改造为“零碳社区”;京台高速济南服务区利用光伏发电配合储能及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每年减少碳排放超1700吨;长岛所辖的大黑山岛成为全国首个负碳超过2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负碳海岛”。
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政策持续加码。近日,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旨在加快建立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增进碳足迹工作国际交流互信,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争先谱新篇。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步伐越迈越稳。新时代新征程,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低碳转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