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检视62件变量超市货品 变相加价达2成6 防「缩水式通胀」倡标示每单位售价助精明格价
时间:2024-10-15 15:32 来源:香港消费者委员会
近年,全球不同地区均出现食品及日用品的容量或重量减少但售价维持不变的情况,原因或许各有不同,但在消费者眼中则等同「变相加价」。这种「缩水式通胀」(shrinkflation)已成为全球不少地方的现象,在本港也不例外,然而消费者未必能於购物时即时察觉。消费者委员会检视了超过60件於过去约3年半在容量或重量上有变动的超市货品,发现当中逾9成的容量或重量均有所减少,减幅最高达到3成,有3款货品(包括2款饼乾及1款猫粮)在不足3年内更「减磅」2次。若以货品的平均每单位建议零售价计算,近4成获厂商提供建议零售价的货品「变相加价」幅度逾10%,升幅最高的更达到26.2%。消委会提醒消费者,购物时可多加留意货品容量或重量,以及货品的包装设计或字眼是否有所改变,特别不时以每单位售价作比较,以较客观准确的方法计算支出。消委会同时呼吁厂商及零售商提高货品资讯透明度,若货品容量或重量有所改变,应在包装上和销售点清晰标示相关的改动,并标示每单位售价,让消费者能取得更全面的资讯,亦可避免令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负面印象的风险。
消委会根据「网上价格一覧通」的数据,撷取由2021年1月至2024年7月在超级市场网站显示在容量或重量有改动的货品,资料经整理後交予相关厂商核实。调查范围包括货品原有及现有的容量或重量的变动、建议零售价有否变动及变动的原因等,总共涵盖62件货品,包括食品(43件)、日用品(17件)及宠物食品(2件)。由於在超市网站显示的容量或重量改动或会出现滞後的情况,经有关厂商核实资料後,有4件的重量实际於2020年已改动。
逾9成调查货品容量或重量减少 糖果、饼乾及零食最普遍
除非货品包装特别标榜其容量或重量,例如「5公斤装」、「1公升装」、「10包装」等,否则消费者一般较难察觉轻微的容量或重量改变。调查发现,62件有相关变动的货品中,逾9成(58件)均有减量,减幅由1.3%至30%不等,当中25件减少10%或以上。减幅最大(30%)的为1款粟米片,重量由250克减至175克;其次为1款罐装热狗肠,重量由250克变为200克,减幅为20%;排行第3的1款按摩膏的重量则由156克减至125克,减幅为19.9%。
按货品类别划分,容量或重量有所减少的最普遍为糖果、饼乾及零食(24件),减幅由2.3%至17.5%;其次为个人护理用品(10件),减幅由2.9%至19.9%。然而,亦有4款货品的容量或重量有所增加,包括1款朱古力、1款红腰豆、1款婴儿润肤乳液及1款洁手液,增幅介乎0.3%至11.9%。
3款货品3年内减量2次 不同味道或系列减幅不一
其中一种减量的手法,就是减少货品包装内的件数,此现象主要出现在分成多件小包装的食品。其中1款夹心橙饼,由8件装变为7件装;另1款花生朱古力,则由原本的15包减至13包;另1款饼乾条,除了由9包减至8包外,每包重量亦由约15.9克减至约14.8克。
此外,有部分货品的容量或重量在调查期内「减完再减」,其中3款的重量在不足3年内先後减少了2次,包括2款同一品牌的夹心曲奇和1款猫粮。该款猫粮由原本1.2公斤减至1.1公斤,再减至1公斤,重量合共减少了约16.7%。消费者亦要留意,部分相同品牌却属不同味道或系列的货品,其容量或重量调整幅度均不尽相同。以1款婴儿纸尿片为例,由初生至加大码共5个尺码,片数减幅介乎9.1%至15.6%,尺码愈小减幅愈大。另外,同一品牌2款不同味道的杯面,重量原本同为75克,经调整後的重量分别减少了4%及1.3%。
建议零售价没跟随容量或重量下降 每单位价格反升最高达26%
货品的容量或重量虽然减少,然而亦有消费者向消委会反映价格不跌反升。消委会根据厂商提供的建议零售价计算出货品的每单位建议零售价,若以每10克/毫升/片货品计算,39件获厂商提供建议零售价的货品中,有16件的每单位售价录得10%或以上的实质升幅,当中以糖果、饼乾及零食以及个人护理用品为主。升幅最高的1款夹心橙饼,重量不但由176克减至154克,建议零售价更由$33.5增至$37,即每10克的售价较其重量变动前上升26.2%,是每单位建议零售价加幅最大的货品。此外,重量减幅排行第3的1款按摩膏,其建议零售价维持为$228,令每10克售价上升了约24.8%;1款建议零售价同样不变的饼乾条($17.9),由於其重量由原本143克减至118克,以致每10克售价增加约21.2%。在这39件货品之中,仅有1款婴儿润肤乳液在建议零售价不变下,容量增加了0.3%,其每10毫升售价下跌0.3%。
8成半变量後1个月实质零售价向上升
货品的零售价是零售商将建议零售价及其他因素一并考虑而定,亦是消费者最终的交易价格。因此消委会根据「网上价格一覧通」过往的数据,比较60件[1]货品於指定时段的每单位售价,发现有约8成半货品(51件)的每单位平均价,在容量或重量变动後1个月都较前1个月高,升幅由0.5%至103.6%,当中有7款的每单位平均价升幅超过20%。其中为上文提及的1款按摩膏,每10克平均价变动最大,升幅超过1倍(103.6%)。有8件货品的每单位平均价则下跌,减幅由0.1%至17.9%不等。调查亦观察较长时段的价格变化趋势,在货品容量或重量变动後6个月,有多达9成半货品(57件)的每单位平均价较变动前6个月上升,当中有4件货品的升幅超过20%,而升幅最高的同样是该款按摩膏,每10克平均价上升了39.6%。仅有3件分别属个别品牌的朱古力及个人护理用品的货品录得减幅,每单位平均价下跌幅度介乎1.2%至19.6%。
促商户主动展示变动及每单位售价增加透明度
「缩水式通胀」影响民生,韩国和法国均有相应管制措施,例如要求商家必须在货品包装或店舖标示相关改动,在指定时间内向顾客展示改动详情,让消费者清楚知悉,违者可被罚款。至於澳洲的消费者权益组织早前亦发表报告,公开与「缩水式通胀」最相关的货品。是次调查中部分厂商向消委会解释,因成本上升而需调整货品容量或重量以维持原有售价,亦有厂商表示,货品容量或重量变动是为了统一不同市场的包装,以增加生产效率。消委会认为消费者是最终受影响和付款购买的持份者,厂商有责任在货品包装或销售点,清晰列明货品的容量或重量作出的相关改动,增加货品资讯透明度,让消费者能获取正确资讯的权益。
此外,零售商亦可参考外国不少超市和商舖的做法,在货架上列明每件货品的每单位售价,方便消费者比较不同容量或重量货品的价值,从而判断哪款货品较为划算。若货品的容量或重量有所调整,零售商亦应在店舖当眼处及网站内展示通知,便利消费者得悉改动。
消费者可留意以下资料,以辨别「缩水式通胀」情况:
· 对於一些经常购买的食品或日用品,应注意它们的容量或重量及相应的售价,从而计算出每单位售价作比较;
· 如包装设计或形状改变、印有「新配方」或「升级」等字眼,或意味着货品的容量或重量出现了变化;
· 善用有列出每件货品的售价及每单位价格的「网上价格一覧通」於网上格价(https://online-price-watch.consumer.org.hk/op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