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此处不到1公里的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也是杭州法治文化地标。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法治日报》记者随中宣部“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杭州,品读这部亚运会洗礼下的人文历史“经典藏书”,欣赏“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诗画山水,体验千年宋韵文化独特韵味,感受法治守护城市文化根脉别样精彩。
杭州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杭州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夯实法治保障、精细保护手段等举措,走出一条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更新发展协调并进的特色之路,持续用法治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形成“1+N”法规体系
走进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在夜晚依然亮眼,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材香味,手工艺活态馆里典藏着各类江南非遗技艺,这里如同一颗“运河明珠”,为流淌千载的大运河写下熠熠生辉的注脚。
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我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拥有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以及良渚古城遗址三项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法治保障。为此,杭州坚持立法先行,制定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保障。
杭州的灵魂,就在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86处(群)、历史文化街区17处、历史文化名镇10处、历史文化名村22处、历史建筑1686处。
2023年5月1日起,《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施行,这是杭州首次以“城”为单位,为历史文化保护立法。该条例创造性地设置了历史风貌区、传统风貌建筑两类保护对象,进一步将杭城的历史文化“保护网”织大织密。
名城的保护对象除了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和各历史时期都城、州府、县治所在的历史城区以及保护对象所涉及的文物、风景名胜、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杭州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法规体系,除了《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还制定了《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若干规定》《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萧山湘湖旅游度假区条例》等13部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作出了关于设立“杭州西湖日”、“杭州良渚日”、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杭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等决定,历史文化名城“1+N”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保护利用全程监管
一部杭州清河坊流光史,半部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史。
清河坊依傍吴山、西湖,宋韵文化、市井风情在此相融,传统业态与新兴经济相得益彰,洋溢着浓浓城市“烟火味”。
然而,20世纪90年代,河坊街险些被拆除。在“应保尽保,全面保护”呼声中,杭州市上城区成立了清河坊历史街区管委会。同年,杭州出台第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此后,杭州进入了全面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轨道,在遵循“规划先行、法律保障、分类保护”传承思路下逐渐走向正轨。
近年来,杭州实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全程监管,创新建立了“全生命周期”保护利用管理模式,近五年内保护修缮历史建筑、乡土建筑近600处,逐步实现老建筑、原风貌、新价值的“活态保护”。
续写老字号新故事
漫步河坊街,“江南药王”胡庆余堂、“一把扇子半把伞”传统名扇品牌王星记、“裁剪江山成锦绣”刀剪品牌张小泉等老字号早已成为浓缩的城市记忆,引得外地游客纷纷探店。
杭州是全国最早系统性开展保护和发展老字号等特色传统文化品牌的城市之一。杭州共有中华老字号39家、浙江老字号174家、杭州老字号156家。
2023年6月,《杭州老字号传承与发展条例(草案)》提请杭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草案遵循“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相结合、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原则,对杭州老字号申报认定、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等内容作了规定。
河坊历史街区坚持围绕宋韵文化、非遗老字号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传统文化脉络,积极招引非遗老字号回归,同时引导、助力以胡庆余堂、方回春堂、朱炳仁·铜为代表的一批非遗老字号头部企业进一步提升品牌新形象。
胡庆余堂创新推出中药咖啡;西泠印社推出新文房系列产品;万承志堂新创养生奶茶店草本茶铺……杭州正以“弄潮儿”的姿势,续写着老字号的新故事。
文/王春 蒲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