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日前获评“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继白马湖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后,淮安再添一张耀眼名片。
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表扬,大运河百里画廊再现“壮丽东南第一州”繁华盛景……四水环绕、五湖镶嵌的淮安,近年来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为引领,持续放大生态资源优势,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崭新篇章。
依托河湖长制 打造幸福河湖
累计巡河履职13.9万人次,交办、整改问题3100余件,完成91条幸福河湖创建年度任务……这是淮安市4716名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2022年度“成绩单”上的一组数据。
“淮安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51条黑臭水体整治,2022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提升至94.7%,大运河淮安段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均为100%。”淮安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该市河湖长制工作继2022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表扬后,今年又获省督查激励通报表扬。
淮安将河湖长制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探索跨界河湖协同治理机制,其中“淮安河长”信息化平台已覆盖1331条河道、955名河长制管理工作人员。2022年全市18个自排查碍洪问题全部完成验收销号,“三水”清除行动排查清理问题河道1258条、清理面积607万平方米。
实施生态修复 守护绿水青山
漫步白马湖畔,林茂草丰、空气清新,飞鸟结伴来此栖息,秋风吹来,掺杂着丝丝菊花的清香。“曾经的白马湖,围网密布,船难行、水难闻。”金湖县白马湖村党总支书记蒋贵清介绍说,通过实施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和生态养湖等工程,白马湖生态修复项目入选首批省生态文明建设典型。
淮安将白马湖修复与整治作为打通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的重要抓手,全市规划形成“两带三片区、一核一走廊”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在全省率先发布“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健全省市绿色标杆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储备、培树和推广绿色制造示范典型,申报完成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省级绿色工厂27家,2022年全市6户公用燃煤电厂耗煤同比下降6.1%;全市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达433.7万千瓦,占全市发电总装机规模的53.6%。2022年,淮安生态质量指数全省第一,创成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
创新攻坚模式 推进综合整治
草坪、音乐、美景、美食……夕阳西下,里运河畔的绿道上人流如织,市民漫步于里运河文化长廊,尽情享受下班后的惬意时光。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得益于淮安坚定不移地向环境污染“亮剑”。2022年4月,淮安区大气质量一度明显下滑,淮安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室迅速与省淮安环境监测中心一同会商、研判,决定采取“48+12”大气拔点专项行动,对该地区进行彻底无死角问题排查,在最短时间内查出污染源,促进大气质量改善。
为让蓝天碧水天天见,淮安建立协同治理机制,成立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构建全市上下一体推进、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十四五”以来,该市累计投入42.22亿元实施环境基础设施项目235个;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6万吨/日,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面积达到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42.8%,集中收集率从29.11%提升至55.2%,在苏北五市中最高。通过跨区域联动联控,全市形成快速响应、溯源聚焦、闭环整改工作机制,2022年以来先后对淮安区、淮阴区、主城区、洪泽区等国控站点开展多次“48+12”大气拔点专项行动,有力推动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2年,淮安市PM2.5浓度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改善幅度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唯一实现优良天数比率、PM2.5浓度双改善、双达标的设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