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香港全面取消“口罩令”,市民在室内、户外,以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均无须佩戴口罩。
新冠病毒是否消失了?对于内地而言,有专家预测,第二轮感染高峰可能会在3-5月份到来,我们该如何保持足够的免疫力对抗新冠病毒?记者采访了多位感染科专家,了解应对措施。
病毒依旧存在,市民自觉做好自我保护
3月1日香港全面取消了口罩令,市民在室内、户外,以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均无须佩戴口罩。然而,记者当日在香港观察发现,无论是街道上,还是巴士及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大多数市民仍继续自觉佩戴口罩。“由于自己目前尚未感染过新冠病毒,担心脱下口罩后会有感染风险。”李小姐表示,还需时日观察疫情走势。
在内地,有专家预测,第二轮感染高峰可能会在3-5月到来。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邢铭友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我们新冠病毒的感染率下降,并不是指病毒变弱了,实际病毒在我们生活中还是存在的。
“从病毒学的角度和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阳康后体内抗体水平会维持3-6个月比较高的峰值。有专家预测,第二轮感染高峰可能会在3-5月到来,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或者是透析做过移植的这些患者仍需预防加强防护。”邢铭友说。
部分人感染新冠病毒症状持续两月余
感染新冠病毒,有的人似乎没有症状;有的人却出现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全身症状。统计结果显示,这种多器官受损的情况在女性和中年人中更常见。
新冠病毒感染直接导致的细胞或组织损伤或者潜在的病毒库或非传染性新冠病毒片段引发慢性炎症以及病毒诱导的自身免疫等情况导致了一些症状的发生。
“在临床上发现,感染新冠后,有的人在4周内症状消失,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感染后症状持续超过2个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指出,在轻症或重症后均可出现持续性症状,包括乏力、 呼吸困难、胸痛或胸闷、咳嗽、嗅觉丧失等。
对于罹患新冠的人群,新冠病毒基层诊疗方案中,小分子口服抗病毒药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来清除或抑制病毒,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最终降低住院和死亡的风险。它的特点是口服,比较方便,在医院、社区、诊所、门诊都可以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黄絮教授指出,“推荐重症高危患者在发病5天内,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等药物开展抗病毒治疗。同时,在抗病毒治疗时需要留意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特别关注的是联用药物包括他汀类降脂药、新型口服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镇静催眠药、钙拮抗类降压药、前列腺增生药、免疫抑制剂、抗肿瘤小分子靶向药、唑类抗真菌药、沙美特罗等。”
关注高危人群,尽早干预治疗
未来我们可能将面临第二波感染高峰,如何避免二次感染以及有效预防新冠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是目前临床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据英格兰OpenSAFELY平台的研究发现,肥胖、慢性疾病、器官移植史、神经系统病变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新冠原因死亡的高危因素。
“年龄大于65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以及免疫功能缺陷患者、肥胖(体质指数≥30),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等都属于新冠的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卢洪洲教授建议,他们一旦感染,应遵医嘱,及时抗病毒治疗。
据统计,96.3%的新冠患者症状出现后7个月仍能检测到中和抗体,但滴度水平下降显著。针对突变株不断涌现,全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做好防护是必须的。
卢洪洲教授指出,“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多重防护措施更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比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接种疫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中-重度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都应额外接种一剂加强针。从疫苗来说,鼻喷疫苗可显著增强黏膜免疫,构建新冠防护第一线。”(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