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本次医保目录调整工作从2022年6月30日开始,其中,公众关注度最高的谈判工作受新冠疫情影响,推迟至2023年1月5日启动。147个品种参与谈判或者竞价,历时4天,121个产品成功纳入目录,总体成功率达82.3%。谈判和竞价新准入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60.1%。
本次新增药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精神病者、慢性病用药56种,肿瘤用药23种,抗感染用药17种等。“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双重减负效应,预计本次目录调整在未来两年内可能为患者减负超过900亿元。”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副司长黄心宇在国家医保局18日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2022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继续采取了申报制,累计收到490个药品申报,343个药品通过形式审查,其中目录外药品198个,目录内药品145个,经专家评审和谈判、竞价等环节,最终确定了新增药品。
调整后,新冠治疗药、儿童用药等重点领域,肿瘤、罕见病等重大疾病,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疾病药品进一步被纳入了目录,补齐了目录的短板,提高了保障水平。
黄心宇举例说,在肺癌领域,本次谈判不仅新增了洛拉替尼、塞沃替尼等疗效显著的新药,原来目录内的恩沙替尼、塞瑞替尼等药品的价格也显著下降。罕见病领域中新增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富马酸二甲酯、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的伊奈利珠单抗等药物,让医生和患者有了更多的临床选择。
在本次目录新增药品中,23个药品是2022年当年上市就被纳入了目录。24个国产重大创新药品被纳入谈判,最终可用于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适应症的奥雷巴替尼等20个药品谈判成功。
“新药入保时间持续提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在发布会上概括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的特点时说,从2018年开始,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不断调整,累计新增618个药品进入全国医保支付范围,调整周期从过去最长的8年调整一次到现在每年动态调整。
本次药品谈判过程中,新冠口服药Paxlovid因企业报价过高而谈判失败的消息备受瞩目。药品谈判中国家医保局的定价如何确定?
刘国恩说,为保证药品价格测算的科学性,工作组专门设计了药物经济学、医保基金测算专家双盲背靠背工作机制。每一个药品分别设置了2名药物经济学专家和2名基金测算专家独立开展测算,确保测算过程和测算结果尽可能独立,并通过对4位专家测算结果的一致性对照验证,来尽可能避免测算过程中的人为错误。
此外,国家医保局还组织与谈判药品企业一对一沟通,使其在谈判前充分了解规则,并将相关意见建议反馈给测算专家。“社会公众和企业的充分参与使目录调整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既提高了评审的科学性,又强化了全社会对我们工作的监督。”国家医保局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负责人隆学文说。
针对此前媒体反应的药品进得了目录但是进不了医院的问题,近几年,国家医保局狠抓目录药品配备使用,可及性有效提升。
2021年,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出台了“双通道”管理政策,在支持定点医疗机构做好药品配备的基础上,指导定点零售药店也合理配备医保目录药品,特别是谈判准入的新药,实行与定点医疗机构统一的报销政策。“做到了谈判药品找得见,买得到,能报销的目标。”黄心宇说。
截至2022年12月,国家医保目录中275个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在全国约21万家重点医药机构有配备,其中定点医疗机构5.4万家,定点零售药店15.5万家,目录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正在逐步破解。
本报北京1月18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