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热带生态所”)主办的第七届农业生态前沿青年论坛在长沙举办。
论坛包括开幕式、特邀报告和分会场报告,主题涵盖农业减排固碳与碳中和、流域环境过程与绿色发展以及生态格局、过程与调控。
亚热带生态所党委书记王克林表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现代化发展,需要依托大食物观,以生态高值为目标,面向整个国土资源,通过种养复合生态农业系统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环境的污染,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农产品、更美的乡村环境,希望借助论坛这一平台,汇聚大量业界专家学者,持续为农业农村发展建言献策。
亚热带生态所所长谭支良在致辞中提到,农业生态前沿青年论坛搭建了一个农业生态研究领域青年学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了学科交叉与融合,引领了农业生态创新思维。农业生态的内涵很丰富,能够把农业各个学科和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希望通过专家学者的探讨与交流,让农业生态的格局、结构和功能进一步延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作了题为《功能农业种养一体化研究与思考》的特邀报告。他表示,功能农业是近些年来业内提出的新概念,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隐性饥饿”的问题,即在能量摄入充足的情况下,由于微量营养素摄入(维生素、矿物质、芳香类物质等)不足而造成的亚健康状态。
印遇龙表示,功能农业的未来方向应该是为人类生产营养丰富、健康的农产品。这一概念最初提出时,主要产品方向是微量营养素富集的农产品,如富硒产品、高铁农产品等,但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实所有对健康和保健有帮助的产品都可以囊括进去,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学军以河北曲周氨减排为例作了题为《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与实现》的特邀报告。他表示,土壤酸化严重、农业氨排放强度大、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效率低等都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养殖业可通过优化管理饲料配方、堆肥过程和有机肥施入农田等环节,实现氨减排15%至27%,但减排潜力低于农田,未来需强化生产链条的前端和中端的氨减排技术应用;构建绿色生态环境平台需要“政产学研用”多方的有机协同与持续政策、技术支撑。
亚热带生态所首席研究员吴金水作了题为《流域环境研究对面源污染防控与治理的基础作用》的特邀报告。他认为,农业结构性问题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因,也是长远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综合运用环境、农业和经济措施控制化肥投入,能够实现在不降低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减少环境污染。此外,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元作了题为《土壤固碳减排潜力与实现途径》的特邀报告,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谭文峰作了题为《集约化种植下土壤退化过程与生态调控》的特邀报告,亚热带生态所副所长陈洪松作了题为《喀斯特关键带水文过程与植物水分利用机制》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朱青作了题为《基于地理环境影响因素的微波土壤水分数据优化—以长三角为例》的特邀报告,天津大学教授李思亮作了题为《喀斯特流域河流-水库氮转化过程和控制机制》的特邀报告。
开幕式环节,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副理事长祝惠、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广州分会会长王煜分别受邀线上致辞。
该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发起并承办,每年举办一届,今届由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广州分会、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地球科学分会、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生命科学分会、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和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协办。(王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