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4-08-07 05:4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这两天,在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技术研究院,85后院长张茜茜正带领同事,就一项“新型微生态制剂高产稳定化生产技术”与技术提供方——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梁运祥教授团队展开中试接洽工作。
微生态制剂是新华扬公司的主营产品之一。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该公司需引进上述新技术,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7月16日,新华扬公司在“湖北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以下简称湖北科创“天网”平台)发布了需求。张茜茜没想到,第二天,这项技术就得到了响应;9天后,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多亏了‘天网’平台,帮我们又快又好地解决了技术需求难题。”张茜茜说。
梁运祥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专注于微生物发酵领域的研究,在这一领域积淀深厚。在他看来,借助这一平台,团队的科研成果可以更快更精准地在业界落地,提高了转化效率。
长期以来,科研成果是否为企业所需,企业痛点能否被精准解决,是多地面临的共同困境。在湖北,一批高校、国家级创新平台、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产出大量科研成果,如何用好这些成果,加速其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3年6月以来,当地探索建设以“用”为导向的湖北科创“天网”平台。这一平台先期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试点,模式成熟后在全省推广。平台按照“地网筑基、天网链接、双向融合、政策赋能”的思路,构建科创供应链体系。目前,在该平台,湖北17个市州专区已正式上线运行;线下,已形成1个服务中心、8个园区挂牌服务节点和多个专业服务驿站格局。
平台将线下创新资源、需求采集与供需匹配线上化、模块化、标准化。“企业出题、高校院所响应、以需定研,供需可实现智能匹配。”湖北科创“天网”平台运营主体、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霞介绍。
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湖北科创“天网”平台已吸引34706家企业入驻,共发布需求17417项。其中,供需对接已完成4885项。
入驻企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占比较高;在技术、人才、金融、场景4类需求中,技术类需求占比最大。
供给方显示,各项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等可供随时搜索查询;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形成“人才库”;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平台还突破湖北省域限制,“一键链接”全国中科院115家院所资源及30余家实验室、工研院、高校资源,实现跨区域AI智能匹配。
“‘天网’就像‘科创淘宝’平台,企业在平台上找技术就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在武汉敢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龙看来,湖北科创“天网”平台的出现,让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实现了供需信息的有效流动。
今年2月21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该公司登录湖北科创“天网”平台,提交了一份“高集成工业级红外光学气体传感器研制”的技术需求。第二天,就得到了湖北光谷实验室的回应。双方接洽顺利,目前已实现这一传感器的小批量生产。
在该平台上,武汉敢为科技有限公司还提交了一份“三维多模式实时风场扫描的激光测风雷达系统研发”的技术需求,希望与科研端共同在传统激光测风雷达基础上,完成多模式扫描、三维实时风场测量和高数据更新率的升级。
需求发布仅3天,就收到了湖北光谷实验室的反馈。在该实验室,毕业于清华大学的90后博士孟令镯与团队伙伴近年来一直围绕该技术进行攻关,并取得相关成果。经前期对接,今年6月底,双方已完成第一阶段样机研制,眼下正对样机进行调试与完善。
孟令镯说,这种以“用”为导向、以需定研的技术研发路径,“更贴近市场需求,大家在研发过程中也更容易产生获得感”。
湖北光谷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施维轩介绍,作为技术供给方,该实验室已通过湖北科创“天网”平台对接了多家企业多项技术需求。“湖北科创供应链不仅可以让供需双方线上‘一键淘宝’,也可以让供应链涵盖的技术经理人团队提供专业的线下对接服务,大幅提升了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的匹配效率与精准度。”施维轩说。
“这得益于湖北科创供应链体系设置的‘1+5+15’工作机制。”万霞介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湖北科创“天网”平台给每条信息配备了“技术经理人”,在AI智能匹配的基础上,技术经理人进一步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再全流程参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对接,实现“1天对接、5天详细沟通、15天给出参考解决方案”。
高效精准的服务之外,还有真金白银的支持。湖北科创供应链每年设立两亿元专项科研激励资金,分阶段对匹配成功的项目进行资金支持。主要支持方向为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医工交叉、脑科学、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链’破局,用科创链带动产业链。”万霞说,接下来,平台还将继续完善机制,进一步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发挥作用,不断助力区域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活跃度,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