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24-06-12 06:45:00 作者:董城 郭奕洲 来源: 光明日报
“与2013年相比,PM2.5下降57%~64%,二氧化硫下降86%~89%,二氧化氮下降35%~54%。”日前,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主办的“十年同行·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主题研讨活动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唐贵谦用数据介绍了2013年至2023年间京津冀三省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显著下降幅度。
“10年前想要拍这种照片特别难,我有可能要跑到怀柔、密云这种空气能见度特别好的大山里。”最近几年,让北京摄影爱好者杜智广感受最大的变化就是环境整治,污染大户被关停拆迁,通过照相机镜头拍出来的照片也由黄变绿、由脏到净。
不管是从数据上看,还是从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亲身体验来讲,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十年来,北京PM2.5降低了67%,重污染天数从58天下降到3天。从“APEC蓝”到“冬奥蓝”,蓝天渐成常态。其中,2022年冬奥会全部场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北京冬奥会成为迄今为止全球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
“雄安新区成立以后,针对白洋淀的实际情况,雄安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实施了清淤、联通等五大工程。”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海梅表示,白洋淀在接纳上游生态来水的同时,也要容纳上游排放的污水,在截污方面离不开京津冀的联防联治和联控,包括污染应急联动、数据信息共享等。
2023年,京津冀地区地表水I-Ⅲ类断面比例较2014年上升36.4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基本消除,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北京密云水库、雁栖湖,天津海河(河北区段)、子牙河(红桥区段)入选美丽河湖案例。
2014年以来,京津冀区域完成植树造林6240万亩以上,区域森林覆盖率达35.6%,北京地区的北京雨燕从不足3000只恢复到近万只,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到248种。京津冀三地累计被授予2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塞罕坝机械林场分别荣获联合国2017年“地球卫士奖”和2021年“土地生命奖”。
“十年间,我们健全了大气的联防联控、水的联保联治、信息共享、联合执法、联合应急演练、环评会商等十多项长效机制。”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处长梁文玥谈到,这些机制覆盖了生态环境部门各个方面,让生态保护协同工作走深走实。
十年里,京津冀三地先后签署实施《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框架协议》等机制。
据介绍,2022年,京津冀区域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超过7500万千瓦,装机占比达到47%(2012年为15%),农村及城镇地区散煤清洁能源改造超过1500万户。截至2023年底,共有88家企业约4.23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北京市自2015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2800余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800余个。
(本报记者 董城 本报通讯员 郭奕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