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高仿  端原单A  济南  机械  山东  济南ISO22000认证  山东CMA认证  哪里有多少钱  告诉大家一般高仿  山东AAA信用等级办理 

访“龙舟青年”张伟潮:他做的龙头登上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日期:2023-06-12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浏览:1    评论:0    
核心提示: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荇 柴智 实习生 林珑临近端午,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开赛前一周,龙舟鼓响,蛛网密布的珠江河道热闹非凡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荇 柴智 实习生 林珑

1618078688.jpg

临近端午,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开赛前一周,龙舟鼓响,蛛网密布的珠江河道热闹非凡,龙舟飞驰,龙头昂然,桨楫翻飞水花四溅,地地道道的广府文化与高楼林立的现代文明交织。每到这个时候,电影《雄狮少年》的片段总会在脑海闪现。其实,在广州的古村落间,也有着类似的“龙舟青年”,张伟潮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张伟潮在船厂和自己制造的龙头合影 苏荇摄

张伟潮在龙舟界鼎鼎有名,他雕的龙头器宇轩昂,被张艺谋导演团队选中,在冬奥会开幕式24节气倒计时“芒种”片段中破水而出。

今年,无数龙头订单如雪花般向张伟潮飞来。羊城晚报记者曾到黄埔乌涌岸边观看下沙社区龙舟夜训,遍寻负责人张伟潮而不得,村民告诉记者,张伟潮这段时间吃住都在他那间青砖老屋工作室内,通宵赶工,鲜少接受采访。“他很拼的!”村民都这么说。

及至听说番禺上漖龙舟制造基地有几条龙舟即将骏水,记者在船厂终于见到了将龙头带到船厂,正在为番禺罗边村龙舟骏水做装饰的张伟潮,他举着颜色鲜艳的罗伞插上龙舟,令人意外地年轻,一问才知是1987年生人。厂房铁皮顶棚下气温高达三十多四十度,汗水沿着他瘦削的下巴滴落灰色T恤上,很快晕湿了一片,他的身边跟着比他更年轻的“徒弟”,两人在一众年纪四五十以上的老工匠中尤其打眼。

自从龙头登上冬奥会后,张伟潮一炮而红,很多人都认为他“威水”了,但他反而变得苦恼。因为本来就不愁订单,上门的订单再多,工作室就算加班加点,通宵赶工,也没办法满足。他告诉记者,从春节至今自己没有休息过一天,凌晨三点收工便算是早的。

但他不会因为追求订单数量而降低质量,选材、设计、开坯、雕刻、打磨、上漆等,一个龙头的诞生需要经过十几道繁琐工序,而且每一个龙头设计之前,都遵循到客户村落调研、挖掘当地文化符号,和当地人开会讨论后确定方案的流程,再动手开工。因此张伟潮雕的龙头常被人称为“有个性”“有脾气”,几乎每一个龙头都各具特色。

除了日夜不停赶工,张伟潮有关龙舟的工作还有很多,他的头衔便包括下沙社区龙舟队负责人、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民间文化大讲堂讲师、广州市黄埔区龙舟文化传承协会会长、广州市黄埔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及龙舟分会副会长等等。除了雕刻龙头,帮骏水的龙舟装扮罗伞、旗帜、装龙头,张伟潮抽空还会参与组织龙舟队夜训。

张伟潮教小朋友制造小龙头 羊城晚报品牌中心供图

在接受完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的第二天凌晨2时,张伟潮因为疲劳过度,晕倒在自己的工作室,被家人送往医院。但第二天下午2时,刚出医院的他又出现在羊城晚报携手岭南商旅集团举办的走读羊城读书会活动上,他作为领读官现场讲述了龙舟龙头龙尾的非遗故事,其后又耐心地指导20名小小非遗体验官一起制作小龙头。而后一天,他又将主持黄埔街龙舟队新龙舟“采青”暨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出征仪式……

为什么这么拼?张伟潮自己有时候也想不通。作为从小就被爸爸抱着坐上龙舟的新一代水乡人,他认为自己对龙舟早已不是“热爱”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归结于作为地道广府人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这是时代所铸造、命运所安排的。”

非遗传承是如今很热的话题,张伟潮所代表的“龙舟青年”正用他们的热情、能量带动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守正出新,守正出彩,为传统文化注入新动能,或是这个端午最动人的景象。

>>张伟潮采访实录

是龙头选择了我,有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羊城晚报:您是“85后”,是什么契机让你接触到雕刻龙头这样的传统文化?

张伟潮:其实是龙头选择了我,不是我选择了龙头。

我们世代生活在岭南水乡,龙舟文化从没断过层,划龙舟就是我们广府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没有理由不喜欢。小时候我很少听过“端午节”,都在说龙舟节、五月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划龙舟,一直划到五月中,人生十二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划龙舟,所以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小时候我们不可能不上龙舟,就像中国人不可能不过年一样,龙舟作为一个宗族传递的纽带,作为不同村落之间联谊结亲的纽带,是我们广府人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长大后,端午节之外的日子不能划龙舟,又因为特别热爱我就尝试去制作。小时候制作龙头并非一种专业的工种,哪条村要造龙舟,村里的木匠就去做龙头。

我是1987年生人,我家乡黄埔当年还处处是农耕的景象,原汁原味的岭南水乡风土人情的社会,三十年间,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变得文明、现代化,我们夹杂在两个不同时代的文明中,我们有这个情怀去继承,去传承,我觉得是时代所铸造,命运所安排的,说到底,就是我们传承的一种使命感。

羊城晚报:今天你在船厂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张伟潮:这个是我们今年为番禺罗边村打造的一个龙头,这条龙舟明天下水,我今天过来给它装扮一下,插上罗伞、旗子,龙头、龙尾都要调整一下,检查一下有没有问题。明天罗边村的村民,就可以顺顺利利把龙舟推入水,就是我们广府人俗称的“骏水”。

羊城晚报:制作一个龙头的过程是怎样的?

张伟潮:我们现在每做一个龙头,都会进入当地的村落,根据当地文化的需要,询问当地的文化故事,尽可能地将那些元素融入龙头里。

现在很多村落负责管理龙舟的大多是“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对自己村的文化都未必熟悉,但因为我们要求他们提供一些故事、风俗文化等信息,他们就会回去问一下老人家,看一下村里的古建筑,翻查下典籍,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天天讲“传承”,不光工艺需要传承,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的精神,具有我们本土特色的广府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会产生很强烈的参与感,这就不是光买一个龙头那么简单,而是大家共同创作,一起探讨怎么能做出一个既漂亮,又能够代表他们村文化的龙头,装到属于他们村的龙舟上,这才是一个代代相传的开始。

开幕式前一小时才知道龙头登上冬奥会

羊城晚报:介绍一下登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龙头吧,当时你也在看开幕式直播吗?

张伟潮:冬奥会的龙头是我们为石牌村制造的,融入了石牌的元素,包括他们供奉的北帝,北帝用的七星图腾,还有村民给予后辈的一些期望,包括鹰一样快的鹰嘴,都融进了龙头里。

开幕式那天是大年初四,那时候我在开车,没看直播。直播镜头一出来,我的电话就开始不断地响。

因为保密的缘故,我直到龙头登上冬奥会舞台的前一个小时,才知道我的龙头会出现在哪个环节。之前张艺谋导演的团队向我借龙头,这是国家对我们广府文化的支持,我当然要支持。不过他们要得很急,我没办法马上帮他们打造,只能选一个近期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帮石牌做的这一个。石牌村知道后二话不说,跟我一起将龙头拿到工作室打包,运输到北京,最终顺利拍摄。(开幕式)那天刚好是立春,24节气倒计时代表的是我们中国的一种情怀,最终我的龙头中选,其实我是有自豪感的。

羊城晚报:你如何看待龙头所代表的精神和作用?

张伟潮:5000多年前中国人已经用龙这个图腾作为一个信仰,过去老百姓觉得龙管天上的雨、地下的水,中国几千年农耕社会就是靠天吃饭,看老天爷下不下雨、发不发大水,老百姓“民以食为天”,五千年的农耕文化,怎么会对龙不依赖?

我们广府水乡,需要在河流上运输、出行,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在河流旁边打两桶水就去煮饭,依水而生,是广府人对水的一种情意结。广府地区、珠三角地区河流密布,有点像我们人类的大动脉,大大小小的河流是我们的血脉。而龙舟是一个村、一个宗族、一个宗亲的力量,也是团结的象征。我们会赛龙舟,在龙舟上装龙头,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今年龙舟火热景象百年一遇

羊城晚报:此前三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有龙舟赛,今年重新恢复,您的订单是否大增?

张伟潮:确实,经历了三年没法划龙舟的日子,突然间拨开云雾,谁不想腾龙盛世!加上经济复苏,每条村都会搞龙舟活动,都想通过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令大家对我们的未来更有信心,更加有憧憬,令整个社会更团结。

所以今年的龙舟节我形容为“百年一遇”和“历史之最”,早就做好了百分之二百的准备,春节前就在备料、做设备的添设,但最终这波强度还是有点顶不住。今年我们接了三十多个新龙头的制作订单,其实已经饱和。三十多个龙头,三十多个不同的要求,每一个龙头的细节、思路都要清清楚楚地记在本子上。不同于简单做一个柜子一张凳子,创意和设计的过程是很痛苦的。另外需要翻新的龙头也有三十多四十个。今天是农历四月二十二日,还有客户打电话来让我翻新。我推掉的翻新订单可能也有四十个。如果今年将所有订单都接下来的话,光是翻新的龙头、龙骨都超过了100个。

我带着六个徒弟,从春节到现在都没停过,每天凌晨三点收工都算早的。这个过程辛苦得不得了,每年做到这个时候就想放弃,但明年的这个时候依然会接着做,有时候自己都解释不通,也许已经不能用热爱来解释这件事情,你很喜欢一种食物,天天吃也会厌倦,但做龙头这件事,虽然我们也会疲劳、厌倦,也会遭遇瓶颈,但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广府人,会有一种使命感在不断驱使自己,去传承传统文化,再难再辛苦都要走下去。

羊城晚报:端午节后,下半年你们是否会有一段时间可以休息?

张伟潮:其实我们做龙舟不只会在端午节前做,农历8月20日,也会有很多新龙舟下水。因为下半年天气比较干燥,做木船会更好。有时候上半年来不及做的,就会放到下半年做,我们手头上(端午后)到农历8月15日的订单已经有20多个。五月初五后最多休息三天,马上又要投入新的战斗,制作新的龙头。另外今年我们还要忙龙舟赛和龙舟训练,自己村的端午活动也会参加。

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能让更多人认识广府龙舟

羊城晚报:正如你所说,很多年轻人都开始加入到龙舟这项传统文化中,但会做龙舟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这是否形成了一种反差?

张伟潮:“做龙舟的师傅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少人去学”,这是20年前就已经开始讨论的话题。但是20年后,船厂依然如火如荼。比如我,每一年都想放弃,但是每年我又会多收几个徒弟。我的徒弟都比我年轻,有些是“00后”,年轻人一起打拼更有魄力。我行动带风,工作节奏很快,年纪大的师傅未必能适应我的工作节奏,年轻人在一起,大家有时候会讲一些暗语,一讲大家都明白。

所以我觉得不用担心,只要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是有信仰的,大家都会支持传统文化,怎么会没有人去做呢?我相信一样会有市场、有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媒体或者更多的渠道,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这些传统的东西。

羊城晚报: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有没有参赛队伍的龙舟上装的是你们雕的龙头?你怎么看待国际龙舟邀请赛这种官方举办的比赛所起到的作用?

张伟潮:其实大部分都装的是我们的龙头,尤其游龙、彩龙这些传统项目。我们黄埔区今年有九条龙舟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都是由我们协会去统筹,我现在还有一个工作就是去统筹这些参加国际龙舟赛的队伍。

过去村里举办的游龙,我们叫做“龙舟景”,其实就是村民欢度节日的一个行为。而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是我们国内的五星级顶尖赛事,也是全世界最大型的龙舟赛事,届时有一两百条龙舟参赛,其实不少是来自外地的队伍。这样的比赛可以令更多人认识我们广府的龙舟。这个国际赛参与人数有上万人,加上运动员、围观群众,甚至达到几万甚至上十万,线上的观众则更多。通过这项比赛能够让广府的龙舟被更多的人认识,是件非常好的事情。(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受访者提供(署名图片除外)
编辑 | 梁劲松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和个人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7028834号-2
联系本站 客服QQ群1: 335698955 客服QQ群2:212962348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E-mail:qiduow@163.com
CopyRight 2009-2020 Abc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奇多资讯网 51LA统计
Powered By QIDUOWANG Powered By QINDO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