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这起公共事件沸沸扬扬,持续发酵。如今,人们等来了警方的通报。通报还原了真相,起底了事实,也回应了舆论关切:即所谓的“小爽文”确系伪造,中国电科遭受不白之冤,而陈某龙一手导演了这起震惊全国的闹剧。
如今,陈某龙已被行拘。有个细节是,陈某龙从未有中国电科下属单位及关联企业从业经历,他之所以污名化中国电科,原因是此前向中国电科求职未被录用,心生不满。这种偏狭的心理,冒险的行为,挑战法律的做法,极不可取。玩大了,也搞砸了,把自己折腾进去了。
法律不容冒犯。捏造制作“怒怼领导、发泄情绪”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固然过瘾,但这种过瘾是建立在违法基础之上,被依法处理是应有之义。
透视此事,人们应意识到,面对网上很多过于离奇的事件,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如果情绪被轻易点燃,就可能被人当枪使,抑或成了不怀好意之徒的工具。具体到此事,陈某龙所炮制的聊天记录,确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更是拿加班说事,切中了大众的微妙心理,这是他能够蒙蔽那么多人的重要原因。
也要看到,一些人对该聊天记录保持了足够怀疑,他们通过技术剖析,认为该记录存有太多疑点,不可信。这种求真精神和求证意识,值得点赞。如果面对类似事件,多一些理性和清醒,也许就不会被动辄裹挟。
“反刍”此事,不应回避一个基本事实,加班仍是职场痛点,特别是强制加班更容易招致反感。劳动法对加班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换言之,如何解决加班带来的难题值得思考。
陈某龙用经不起推敲的聊天记录,调动了大众情绪,消费了公共情感,必将面临法律的惩处。但,加班痛点需直视,如何纾解工作压力,化解加班积弊,值得全社会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