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的设备阀门剧烈振动该如何消除?怎样实时监测有磨损风险的“黑箱”设备?看似颇有前景的研发项目是否值得大笔投资?……技术难题是科技企业成长道路上的瓶颈,市科协近年来推动学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科技企业有了“最强大脑”的支持。截至目前,市科协已组织800余名专家深入企业、园区,提供精准对接服务。
研发生物处理技术,解决农田地膜等污染问题,在北京美斯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计划中,是个预计投资高达3000万元的项目。稳妥起见,朝阳区科协邀请中科院微生物所四位专家为企业答疑解惑。研究员杨怀义直接点明,开展相关领域科研需要极强的研发基础和科研能力,以中小企业科研团队的实力,恐怕难以实现。“我们深入了解也发现,原方向确实存在问题,人力、时间成本也超出了所能承受的范畴。”公司副总经理王秋珍说,一次短短的会议,对公司决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节约了大笔投入。
科技企业在发展中难免会遇到科研瓶颈。但要迅速准确找到优质专家资源,仅依靠中小企业的自身能力有着不小的难度,这也导致很多难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制约企业成长。“我们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搭平台,充分运用市区两级科协的专家资源,让企业提需求、专家来解惑。”朝阳区科协副主席玉红说。
这样的“搭平台”遍布全市:通州区科协邀请农业专家,为科技小院带来最新种植技术,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昌平区科协将院士专家资源引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支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院士专家与北斗航天卫星应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已重点突破了基于北斗系统的时空大数据应用与研究等多项技术……五年来,市科协组织800余名专家走进企业、园区,8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陆续建设起来,累计开展合作项目421项。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