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菌株复配的专家共识”发布


食品用益生菌复配是将不同菌株进行科学组合,通过菌株间的互补以及协同效应,实现更有效地调节人体的健康功能。多元化的益生菌复配产品用于健康管理,已成为益生菌相关产品开发的重要方向。2025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系统分析益生菌复配的研究现状、理论依据、菌株复配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经过近30位行业专家的深入研讨,形成“益生菌菌株复配的专家共识”,并于第20届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期间正式发布。
1
多菌株复配是益生菌产品创新与开发的重要方向
现有研究表明复配益生菌的多靶点作用对宿主健康维护具有良好的效果。益生菌菌株复配可以是基于多种作用机制加持的特定健康作用的叠加,也可以是多菌株复配实现多个健康作用的有效干预。然而,由于复配菌株产品的健康效应受到健康状况、宿主肠道微生态差异及单菌株特性的复杂调控,因此未来益生菌复配仍需要充分的科学循证,以验证复配菌株产品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效应。
2
生态学理论是益生菌菌株互作及复配的参考依据
益生菌菌株复配的生态学理论主要有菌株的交叉喂养、功能互补、生态位竞争等。基于目前研究,尚未发现益生菌复配存在安全性问题。以益生菌健康作用效果为导向,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多维度协同设计,通过模拟肠道菌群的天然互作网络,可实现功能增效与生态稳定性。未来,可研究系统解析菌株互作机制、建立复配比例与宿主响应的量化模型等,为益生菌菌株复配提供可靠并可量化的科学证据。
3
宿主肠道菌群差异性、原料菌株加工特性及稳定性是益生菌复配的主要影响因素
针对宿主的个体差异性问题,结合精准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宏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筛选宿主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指导复配益生菌的精准优化。此外,还要进一步强化生产工艺技术创新,以提升复配菌株的存活率、货架期稳定性及其功能。未来,遵循“精准设计-工艺适配-稳定性监控”的原则,推动益生菌标准化生产工艺的技术创新,可为优化复配益生菌的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4
菌株水平精准鉴定与活性评价是复配益生菌产品质控的关键技术
复配益生菌产品健康功效的发挥需要满足各菌株足够的数量要求。然而,当前复配菌株检测体系面临遗传同源菌株不易识别、活/死菌区分技术瓶颈及多菌种同步定量缺失等问题,且现有体系侧重活菌数量而忽视功能活性评估,亟待整合代谢组学标记构建“数量-功能”双维模型。未来技术创新可关注AI算法优化引物设计、耐热DNA聚合酶开发等,进一步推动检测体系向多菌种、高通量、功能化方向演进,支撑益生菌产业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升级。
5
AI技术将助力益生菌复配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
当前,益生菌菌株科学复配的常规研发逻辑是基于清晰的单菌株功效证据。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及组学技术的有机融合,有望推动益生菌复配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基于组学技术、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人群肠道菌群信息、健康数据、益生菌菌株基因组及代谢组信息等,可预测最佳益生菌菌株复配方案。AI学习临床研究数据,可模拟复配益生菌产品作用效果,然而,数据伦理问题、益生菌实际临床功效评价的一致性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