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内
南京首批“社区营造(规划)师”上岗
2024-08-05  浏览:2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作者:姜婧仪        
       8月2日上午,南京市首批“社区营造(规划)师”暨城市更新专题培训班在市规划展览馆举行。现场,首批110名社区营造(规划)师正式上岗。什么样的人可以做“社区营造(规划)师”?110名社区营造(规划)师上岗将如何做好这份工作?记者进行了探访。

首批“营造师”来自各行各业

南京5月份启动首批社区营造(规划)师报名工作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共接收个人申请、团体推荐356人。经过择优遴选、名单公示,确定了第一批100名社区营造(规划)师;定向邀请了10位城市更新领域的专业大咖、设计大师,作为特邀社区营造(规划)师。

“首批社区营造(规划)师中,有规划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法律专业人才,还有社区工作者,因为社区工作者在群众工作中有相当多的经验。此外还有工程建设者,项目涉及到质量安全时,需要专业性指导。”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首批社区营造(规划)师既有参与前期策划阶段的,也有参与后期项目实施阶段的。

“以人为本”跨学科合作

东南大学副研究员董亦楠自2016年起,就参与了小西湖、荷花塘等街区的规划设计和社区营造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他认为社区营造师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跨学科合作,利用现代科技,鼓励居民参与,为居民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美好社区。

南京市宁小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孔静婷是一名扎根社区工作十多年的专业社工。她对社区营造也颇有经验,尤其是对城市型社区的运营。“城市型社区都是新南京人较多,他们之间是不太接触的,为了让他们产生更多的交集,我们会去了解他们的需求。比如,江宁下墟社区的年轻人,希望有个公共空间让他们坐下来聊聊天,我们就会打造这样的社区公共空间。”孔静婷希望,通过这次机会做更加系统、专业化的学习,并且结识到更多可以参与到社区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我们就可以做‘资源链接器’,将专业人士团聚在社区治理范围内 ,做一些老百姓真正需要的项目。”

13个城市更新项目供双向选择

当天,玄武区蓁巷-将军巷改造项目、秦淮区秦虹街道社区更新项目等全市13个社区营造(规划)试点项目的负责人代表也来到了现场。他们分别对项目的基本情况、片区中存在的问题作了介绍,也表达了改造需求和对“社区营造(规划)师”的期望。

“我对江宁黄泥塘片区项目比较感兴趣。”孔静婷作为土生土长的江宁人,对该片区较为熟悉,希望能够参与到该项目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去。

有了社区营造(规划)师后,该如何管理?记者了解到,通过信息系统填写、部门确认服务记录等,对社区营造(规划)师进行积分管理,每年公布积分情况。积分包括基础积分、累进积分、特别积分。对全市社区营造(规划)师数量的前30%,进行星级等次划分:三星级为全市排名前3%;二星级为排名前4%~10%;一星级为排名前11%~30%;大师直接定为四星级,不占总额。

此外,记者了解到,首批“社区营造(规划)师”入库之后,各区城市更新办负责组织辖区内各街道与社区营造(规划)师个人进行“双向选择”,签订聘任服务协议。各区更新办组织完成人员匹配后,由街道与社区营造(规划)师签订《聘任服务协议》,协议服务周期原则上为3年。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发表评论
0评